整形315网引导图

想做SMAS除皱提升术?你必须知道的!(文末有惊喜)

2021-12-03 17:11 未知

  ​​面部年轻化是美容外科重要课题,近年来这一需求有增加之势,似乎有些低龄人也开始热衷。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进步,涉及面部骨、肉、皮、筋膜、脂肪各个层次。

  射频、热玛吉、肉毒、填充剂和线技术成了面部年轻化中不可或缺的前奏或伴奏,而手术中的面部除皱提升术和脂肪注射填充术都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沉淀,符合面部衰老的重力理论和容量不平衡假说,其效果确切,特别是面部除皱提升术因为逆龄效果显著、维持时间持久,成为了人们面部逆龄的终极之选。

  现简要回顾如下:

  第一代术式:二战前,切皮、拉皮

  1901年德国的Hollander第一个开创了在发迹缘和皱纹线上局限性去除皮肤的外科提升手术。

  1906年,Lexer(1931)描述了他在1906年分别用耳上颞区和耳后下方的“S”形切除以及前额皮肤切除的面部提升术(face lift)。

  1912年,Joseph(1928被报道)用外耳上前下后的迷你型切口行面部提升术。

  1927年Bames认为仅仅局限性皮肤切除、创口关闭存在缺陷,他强调皮下分离、皮瓣缝合固定于相对无弹性的筋膜表面。

  第二代术式:1950S-1975.切皱纹、拉皮、处理表情肌

  1950年Mayer和Swanker第一次使用“Rhytidoplaty”一词,他们认为多部位剥离,且剥离越广,效果越好,维持时间越长。

  1955年Johngon认为除了广泛的皮下剥离外,还需进一步减弱额肌、皱眉肌、眼轮匝肌、颈阔肌等表情肌功能。

  第三代术式:1970S-1980S,SMAS术式确立、骨膜下除皱形成

  1968年Skoog开创了面颊部筋膜瓣技术的先河,但在1975年Skoog逝世之前,这一技术没有得到推广。

  1976年Mitz对SMAS筋膜概念的提出并确认,SMAS瓣的技术逐渐得到改良和推广。

  1977年Owsley完善Skoog技术。

  1978年Connell使用皮下和SMAS下双平面分离技术,SMAS除皱提升术得到确立。

  1980年骨膜下分离提升技术由Tessier首次提出,Tessier是颅面外科创始人,他采用颅面外科手术冠状切口的入路,在骨膜下分离到眶周,两侧颞部在颞筋膜下到颧弓水平,然后把整个层次完全向上提起,将骨膜及颞筋膜重新固定缝合,所以又称之为面罩式上提。

  1988年Psillakis在Tessier技术的基础上,使剥离平面进一步向下发展到颧骨、部分上颌骨及鼻骨。

  第四代术式:1990S,深平面、复合、扩大的SMAS,三维提升

  1990年Hanmra提出了深平面除皱术,1992年Hanmra又提出复合除皱术↓↓↓

  他认为面、颈部老化是因为颧脂肪垫、眼轮匝肌、颈阔肌复合体的松垂移位,由此他设计分离平面为:眶周、颧部是在骨膜下;颊部、颌缘区是在SMAS下;颧肌与鼻唇沟、颈部等是在皮下。他用颧脂肪垫复位的方法矫正鼻唇沟,并增加了颏下切口处理颈阔肌。

  1992年Mendelson使用扩大的SMAS提紧术解决鼻唇沟,他认为老化主要或者最初起于表情区,因此需要离断颧弓和咬肌皮肤韧带才能使SMAS收紧的力量传递到中央表情区。

  1992年Barton开始使用高位的SMAS技术。

  1993年Aston通过SMAS深平面进入中面部,使用FAME技术,得到了中脸提升的效果。

  1994年Aiache等首先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前额除皱和眉上提术,他采用额部头皮3个1.5cm的纵向小切口,骨膜下入路,在内窥镜下剥离至眉弓下,松解眶上、滑车上血管神经束,处理皱眉肌,提紧缝合固定松解的额部组织。同年Ramirez应用内窥镜技术于全面部提升术,他通过额颞部小切口,选择全骨膜下路径分离并悬吊颧颊部组织,并提出了三维提升的概念。

  1995年Stuzin通过皮下和SMAS深面的扩大分离,在面部提升中重塑脸型。

  当代术式:经典确切的SMAS技术,由侧脸进入中脸和颈部,复合容量和面部美学概念

  2000年,Owsley进一步完善了SMAS-颈阔肌技术,通过对SMAS-颈阔肌瓣的上提和向后收紧很好地改善了下颌缘的弧线。

  2001年Baker DC报道了1500例过去五年的SMAS外侧切除缝合提升术,其中一例面神经颊支损伤,他结合小切口的SMAS外侧切除形成了短疤的面部提升术。

  对于颈部和下颌结合脂肪抽吸术,重者添加颏下切口行颈阔肌成形术。

  2002年,Tonnard发展了Minimal Access Cranial Suspension(MACS-lift)面部提升术,也叫短疤的除皱术“Short-Scar Rhytidectomy”。其切口由鬓角发迹前、下转至耳轮、耳屏后至耳垂的多折线,大致为倒“L”形。皮下分离,SMAS层做三针埋没折叠缝合,第一针“U”形,把颈阔肌及外侧筋膜固定在颧弓后部,第二针与第一针固定点大致相同,“O”荷包缝合颊区SMAS。通过颈阔肌和颊脂肪垫的悬挂收紧,改善下颌轮廓和颊部松垂。第三针作颧脂肪垫的悬吊固定。

  2008年Mendelson在以往扩大的SMAS分离的基础上,主张把SMAS的耳前切口向前移至咬肌前间隙之上,这样对表情区的提升收紧效果更为确切。

  2008年后Barton对以往的高位SMAS进行了更精细的设计,其中两种类型最常用,一种是中面部和下面部的SMAS瓣整体颅向提拉,另一种是从高位的SMAS瓣分离一个小瓣转到耳后,从而连带颈阔肌一同收紧。

  2012年聂云飞,复合脂肪注射的面部除皱提升术完善。

  附:聂云飞1年随访真实案例

  个人简介

  聂云飞,整形外科研究生毕业

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学组 委员

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脂肪学分会 委员

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教育学组 委员,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分会基础学组 委员,自体生物材料专利发明者

  学术著作:

  o《美容局部解剖学》2010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(卫生部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)编者;

  o《实用美容外科解剖》2002 年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副主编;

  o《美容皮肤科学》1998 年科技出版社 编委;

  o《面部容量填充术》 主译;

  o《科尔曼脂肪注射》 参译;​​​​

整形315网引导图

上一篇:面部提升,拉皮,小切口提升,内窥镜除皱事宜总汇 下一篇:宁波面部除皱多少钱 强迫自己面对才能让自己变坚强 收藏 打印

相关文章
1、整形315网转载的文章,均出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;
2、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本站对该 文以及其
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,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;
3、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